微动态丨“核能创新·零碳未来”——第23届太平洋地区核能大会开幕

2022-11-02 17:01:23 中国环境网

原标题:这届太平洋地区核能大会,我国核能向世界亮出成绩单

11月1日,第23届太平洋地区核能大会(PBNC)在北京、成都两地同时开幕,本次大会主题为“核能创新·零碳未来”,将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共促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重点聚焦世界核电技术及其产业链新进展,充分展示创新前沿趋势,推动绿色经济合作,分享绿色发展经验。


(资料图)

图为第23届太平洋地区核能大会(PBNC)北京开幕式现场

大会指出,核能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绿色低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从核电建设上看,目前,我国在运在建机组数合计81台,装机合计约8800万千瓦。核能发展进入世界前列,在运核电机组数位列全球第三、在运核电机组年发电量位列全球第二、在建规模连续保持全球第一。

从安全性看,30多年来,我国在运核电机组始终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与辐射分级手册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核电机组运行业绩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同行评估中名列前茅,未对公众和环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核电安全在控受控。

从生态效益看,2021年,我国核电发电量407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1.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2亿吨;核能供暖综合利用项目生态效益显著。

从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看,我国核电技术和产业已经完成从二代到三代的转型升级。核技术创新取得重要成就。华龙一号国外首堆项目均已全面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大型先进压水堆国和一号技术示范工程、第四代快堆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有望在2023年建成投运;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玲龙一号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受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建成放电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核工业产业链能力全面提升。三代采铀技术实现工业规模化应用、铀浓缩技术实现升级换代、自主研制的核燃料元件开始批量化生产,形成了雄厚的核电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和安全运维能力。

图为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会认为,我国核能事业发展的经验在于坚持安全第一、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开放合作和共享理念。一是不断完善核安全、核安保、核应急等法规和监管体系;二是不断探索更先进、安全、经济的核能解决方案,推进基础性、前沿性核科学技术研究;三是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储备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四是与世界各国积极发展核能伙伴关系,开展技术交流与贸易往来,学习借鉴先进核能国家发展经验;五是积极探索推动核技术广泛应用,让核技术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这为未来核电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大会指出,预计在未来5年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大核电装机规模,保持每年6台—8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核能发电量也将大幅增加,预计到2035年,我国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达10%左右。

未来,我国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不断推进,继续坚持依法、全过程、闭环监管。依法从严监督检查,监管工作覆盖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加大一线监管力度,深入实施驻厂监督,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监管机制,确保核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切实提高核安全水平。

同时,核能及核燃料循环技术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将持续改进优化,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有望实现示范项目的推广并拓展应用场景,核能综合利用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提挡加速;熔盐堆等先进核能技术的基础科研工作将逐步由概念走向科研示范,聚变技术将持续取得新突破;天然铀勘查采冶技术、纯化转化技术向绿色、低碳、智能、高效方向发展,新型核燃料元件的安全性、高效性、长寿期等指标进一步提升,燃料循环后段的科技创新不断加强。

据悉,开幕后3天里,大会将围绕创新核反应堆和概念设计、耐事故燃料的发展和应用场景、先进热工水力学实验研究、人工智能在核反应堆设计与分析中的应用、安全核能低碳未来、超临界流体冷却反应堆、熔盐反应堆发展现状及挑战、先进科学技术在核电站关键系统和设备中的实现与应用等13个技术专题和8个论坛等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来自多个国家的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企业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提交论文400余篇。

PBNC是由太平洋核理事会发起举办的全球性学术和产业研讨会,每两年一届,是全球核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太平洋核理事会由中国核学会、美国核学会、韩国核学会、日本原子能学会、澳大利亚核学会等环太平洋国家(地区)核学会(协会)组成。本届大会由中国核学会主办。

版权及免责声明

一、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及个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改动、展示或使用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的局部或全部原创内容或服务。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不慎涉及侵权,请在相关内容刊发之日起30日内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 。联系电话:010-53526198 邮箱:zgnycyfznh@163.com

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

环球网能源频道

能源产业聚焦

新闻线索热线:010-53526198

投稿邮箱:zgnycyfznh@163.com

推荐要闻
房产推荐
理财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