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科:持续优化我国能源转型路线图 环球热点评

2022-12-07 12:44:29 环球网

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当前,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深度调整,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大,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保障能源安全,都必须跨越能源转型变革这个关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原所长韩文科近日在2022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年度大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的支撑。应基于全球能源转型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新成效,持续优化我国能源转型路线图。在此进程中,应将提高能效、电气化、绿色供电作为能源转型主要内容,打造以近零排放电力系统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系统。

能源供应短缺未减弱全球实现碳中和共识

近期欧洲多国出现能源供应短缺问题,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经济和民生,一些国家不得不增加或启用煤炭作为应急保障和战略储备。在欧洲之外,能源市场的波动和价格高涨也对东亚地区能源供应稳定带来了影响。

对此,韩文科指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高能源系统弹性成为当务之急。在能源转型、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趋势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的自然特征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能源系统弹性成为当务之急,包括提高电网和热网的储能能力、调峰能力和需求侧灵活性等。

在韩文科看来,遭遇了能源危机之后,各国更加认识到应持续努力把能源转型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尽管面临能源供应短缺,并未消退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实现能源转型的决心,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共识进一步增强。

例如,欧盟制定目标,到2025年其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翻倍,2030年达到目前的三倍,新增4.8亿千瓦风电和4.2亿千瓦的光伏装机,到2030年替代17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到2030年,生物质气产量达到350亿立方米,氢能替代250-500亿立方米天然气。

德国则将碳中和目标年从过去的2050年提前到2045年,并考虑将淘汰煤炭从2038年提前到2030年,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提高到80%,力争早日实现能源独立和碳中和。

我国能源转型有四方面特征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一项壮举更是一场硬仗。

韩文科指出,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的支撑,是我国接下来较长时期内能源转型的主旋律。在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碳中和的目标、动力及路径时,他介绍,我国能源转型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加大,开创能源发展的新格局。我国以新发展理念驱动非化石能源高速发展,风电、光伏大规模建设加速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和新突破。

具体来看,能源发展的新格局呈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二是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均突破3亿千瓦,风光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首次超过10%;三是终端用能的清洁替代加快。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清洁取暖面积达到156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到73.6%;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截至2022年6月份,已累计建成392万台充电桩,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2025年将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车的充电需求。

第二个特征是煤炭煤电绿色低碳转型,保安全稳经济惠民生。煤炭或煤电比过去更加绿色,更加低碳。最主要的是非电力用煤下降,电力用煤占比提高,不仅效率提高,还协同减污降碳,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成为趋势。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42.7亿吨,其中电力、钢铁、化工和建材四个行业用煤合计39.5亿吨,占全社会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为93%左右,小锅炉、小窑炉等分散式利用的“散煤”占煤炭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少。

2021年全社会新增煤炭消费量中,发电用煤占到90%以上,更多的煤炭进入到发电行业,使煤炭的消费模式变得相对清洁和高效。

推动煤炭逐步向清洁燃料、优质原料和高品质材料转变。据初步测算,工业领域用作原料、材料的煤炭,年转化量超过1亿吨标准煤。

第三个特征是调节能力储备能力增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从三个方面推动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一是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二是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三是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能源调节能力储备能力建设方面,新型储能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初步建立,在创新规划、应用项目管理、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行等方面,一批有利于储能发展的新机制、新政策相继出台。

2021年中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已超过400万千瓦,新型储能技术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延长寿命以及提高安全性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不断拓展,新能源加储能、基地电源配储能、“互联网+储能”、“分布式智能电网+储能”等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不断地涌现。

面对储能不断加速发展,以及新型储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韩文科提出,储能的发展要按照市场规律,不可一刀切,不可机械地制定储能配备比例,必须要依据科学的商业模式,进行科学设计。

第四个特征是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加速推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是提高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在低碳技术创新引领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2.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上年下降5.6%,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5% ,能源效率稳步提高。

在建筑领域,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的绿色建筑面积超过85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84%,累计建设完成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

在交通运输领域,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50万辆,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均居全球首位。

能源转型主要内容:能效、电气化、绿色供电

我国已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注重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

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这意味着能源转型将长期处于“进行时”。韩文科表示,以2060前实现碳中和为驱动、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为导向,基于全球能源转型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新成效,持续优化我国能源转型路线图。

他具体指出,能源转型的动力是保障清洁、碳中和、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在转型过程中,能源效率、电气化、绿色供电是能源转型的主要内容。

“以电气化和能源效率助力实现终端能源结构减碳,”韩文科介绍,以风能和太阳能覆盖90%以上的用电量,同时以抽水蓄能和新能源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保障形式,将市场驱动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

他强调,市场驱动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挥碳价对能源转型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驱动煤电尽早退出,清洁电力占比进一步上升。

韩文科展望了未来能源转型的图景:到2060年,能源生产系统是一个近零排放的电力系统,还有少量的煤炭、天然气,一部分核能和水电,最主要的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而且损耗率会大大降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形成以清洁电力为主的用能形式。

推荐要闻
房产推荐
理财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