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递!甘度环境:秋冬季污水处理站的低温挑战与技术破局

2025-09-10 13:14:56 信息日报


(相关资料图)

在北方环保行业,每到秋冬季节,污水处理站的运维人员总会面临一场特殊的“大考”。随着气温从15℃骤降至0℃以下,污水处理系统的各项指标仿佛被按下了“紊乱键”,氨氮、总氮、COD的降解效率波动不定,污泥性状反复无常,达标排放的压力如影随形。如何在低温环境下保持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成为行业长期探索的技术课题。

一、低温环境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连锁影响

污水处理的核心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关键因子。在北方秋冬季节,水温往往比气温更低且变化更为迟缓,当水温低于10℃时,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会发生显著变化。

从微生物生理学角度来看,低温会导致酶活性降低,细胞膜流动性下降,物质转运效率减弱,这直接导致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速率下降30%-50%。更为棘手的是,硝化细菌作为降解氨氮的“主力部队”,其最适温度在25-30℃,当水温低于12℃时,硝化速率会急剧下降,这也是秋冬季节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

除了微生物活性的降低,低温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曝气系统在低温环境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虽有所提升,但污水黏度增加会导致气泡直径变大,气液传质效率反而下降,需要消耗更多能耗才能维持溶解氧浓度。同时,污泥沉降性能会因低温变得不稳定,丝状菌容易过度繁殖,引发污泥膨胀,沉淀池出水携带大量悬浮物,进一步加重后续处理负担。

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更让运维雪上加霜。白天水温可能维持在8℃,夜间骤降至4℃,这种剧烈波动会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优势菌种交替更迭,处理系统始终处于“适应- 失衡- 再适应”的不稳定状态。某北方市政污水处理厂的监测数据显示,在11月至次年3 月期间,其出水氨氮超标频次占全年的72%,其中80%发生在降温幅度超过5℃的3 天内。

推荐要闻
房产推荐
理财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