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以养老服务为名的高额回报陷阱
2023-08-25 07:59:30 中国消费者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讯(记者孙燕明)8月22日,民政部发布7起养老服务领域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揭露诈骗“套路”手段及其危害,希望帮助老年人提高识骗防骗能力,坚决铲除养老诈骗滋生土壤,最大限度地挤压行骗空间,保护好老年人的养老钱。
7起典型案例是:李某明以异地养老为名集资诈骗、四川遂宁安居盛唐德康养生养老中心以签订养生养老合同为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任某辉以赠送床位补贴券及回购为名集资诈骗、刘某光等人以终身养老或高息为诱饵骗取老年人养护费用、张某平等人以老知青养老为噱头吸引老年人预订养老服务、江苏徐州天爱养老服务公司以预售养老服务消费卡非法吸收公众资金、肖某以投资购买养老服务为名跨地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据介绍,近年来,以养老服务为名进行非法集资、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多发。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养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字样进行筛选,相关刑事案件近年即有百余起,单案涉案金额最高达14亿元,涉及受害人数万人。以养老服务为名,以办卡、充值、投资、消费券等方式诱骗老年人消费,给老人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精神损失,尤其是财产损失往往大部分无法追回。老年人及其家庭要提升辨识、防诈的意识和能力,识清此类营销模式的意图、套路。
目前,异地养老、“旅游+养老”成为老年人的养老新诉求,办理会员卡享受异地养老、旅居养老并获得返利,已成为不法分子惯用的集资诈骗手法。老年人应高度警惕预付款承诺入住服务附加返利的营销手段,养老机构以为老年人办理居住权证、签订养生养老合同、享受入住优惠等方式,吸引老年人预付费用,这是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常用的营销手段。同时,老年人应警惕“高额回报”陷阱,以“交纳本金越多入住折扣越高”“高额返息到期退还本金”“返还定金并享受折扣入住甚至免费入住”等为幌子,收取预付费的行为,实际是吸收公众资金的金融活动。养老机构承诺的高额利息主要来源于老年人交纳的本金,要持续维系,势必挪东补西,一旦资金链断裂,不仅高额利息无法兑付,连本金也难以追回,其承诺的养老服务更是难以兑现。养老机构的本质是提供养老服务,对带有投资返利性质的承诺,老年人应谨记高回报伴随高风险,谨慎投资、警惕非法集资。
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应当考察机构是否合规经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该机构登记备案、运营管理、资质信誉等信息。同时,审慎看待“终生无忧”“终身养老”等宣传口号,警惕超过一年的预付费要求,避免财产受到损失,防止养老变“坑老”。
-
-
警惕以养老服务为名的高额回报陷阱
-
人工智能芯片业务推动英伟达业绩暴增
-
硅片价格持续上涨 光伏产业链迎来价格拐点?
-
四十多家公司从A股市场“摘牌”
-
支持更多上市公司回购股份
-
困局中的莱美药业:连续四年半亏损 上半年销售费用占营收比重超50%
-
建设银行副行长:新受理的提前还款需求总体已趋于稳定
-
柬埔寨一中国台湾籍囚犯妻子雇黑帮劫囚 警方:11 人已落网
-
国台办:民进党当局用台湾同胞血汗钱换武器,换不来“安全”
-
先声药业上半年净利暴增近 35 倍,“创新”不够投资来凑?
-
沃尔沃首款纯电豪华 MPV EM90 将于 11 月首发
-
做世界一流品牌 弘扬中国“智”造
-
保姆花 14 万买内衣,却由买家变卖家,一年的营业额是…
-
感觉现在的普通年轻人完全没有任何养老焦虑,因为活着就已经耗尽了全身力气。
-
国乒 2023 亚锦赛参赛名单公布,樊振东孙颖莎领衔
-
-
央行:上半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
07-12, 10:08 -
自觉抵制有偿补课、收受礼金礼品 盂县教科局发布《工作提醒函》
07-12, 10:08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直门达水文站:从靠人力蹲点到监测自动化
07-12, 10:07 -
自然资源部: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
07-11, 16:03 -
船员大国!我国注册船员超190万人
07-11, 16:05 -
安徽多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07-11, 15:10 -
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延期至明年底
07-11, 15:03 -
新闻1+1丨汛期,地质灾害如何防范?
07-11, 15:06 -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4亿
07-11, 15:10